English | 院长信箱 | 联系我们
学科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车辆工程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始于1952年,1958年招收本科生,1983年招收研究生,1986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原机械部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 类),工程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所属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特色鲜明。面向国家新能源客车及低速车辆领域重大需求,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难题,服务于共和国工业“长子”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了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能源客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智能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新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研奖励8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课程12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10个,共享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2人、省优秀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所在党支部为河南省高校首批样板党支部并拥有省级优秀党员1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河南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起源于1961年,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197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l989年获得内燃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开始招收发动机方向(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2024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深耕能源动力、电力、能源环境等行业,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主动对接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锻造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紧紧围绕电力生产与能源高效转化、存储及应用,形成了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储能工程四个主要学科方向。

本学科拥有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风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高速大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河南省零碳内燃动力技术研究院士工作站、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总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无污染化以及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移的趋势。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有关,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学科始建于1993年,前身为洛阳工学院汽车运用工程本科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2024年开始招收智能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获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河南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河南省第八批二级重点学科和河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振兴计划项目。本学科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单位,河南省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该学科依托地域和行业特点,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鲜明。面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解决交通运输领域中安全和高效等重要科学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方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流、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控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转化服务于宇通客车、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河南省烟草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或生产经营中,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拥有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技术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4项。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能交通、交通规划、运输管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物流运输等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