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
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于2022年,河南科技大学为共建单位,经过河南科技大学农机装备三代人70多年的努力,河南科技大学分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场所面积超10000m2,共有大型研究设备14台(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实验室固定人员36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形成了具有农业机械、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以农机新型高效动力传动技术为方向,面向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需求,重组以来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河南省重大专项、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重要项目20余项,已成为智能农机动力装备领域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转化。中心建成研发与测试两大平台,突破动力系统、车载能源等五大共性技术,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2项,授权专利 355 项,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7项,开发6-18米系列电动客车 334 款,批量推广超 7.2 万辆,实现营收 487 亿元。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核心共建单位,以车辆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为支撑,参与新能源汽车动力协同控制、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安全防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为中心提供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共同构建电动客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高地。
省部级
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基础上优化调整,由河南省教育厅2024年批准成立。实验室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国家战略和相关产业技术政策为导向,以提高我省智能电动车辆核心竞争力,促进相关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商用车辆电动化、智能化、整车设计、综合验证四大研究重点和重大产品紧迫需求,通过高水平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一批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构建我省智能电动车辆领域知识创新体系、科技实验研究体系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形成以产学研合作促高层次人才培养,以优质人才输送和创新成果转化促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于2016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是契合河南省 “十四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的省级国际科研平台,与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学科协同,以节能减排低碳为核心目标,服务河南省高效节能装备研发与产业升级。实验室深化国际合作,除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协作外,拓展日本冈山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等合作单位,构建国际化研发网络。
实验室形成四大稳定研究方向:高效能量转换系统与低品位能源利用(突破低品位热源规模化应用技术)、内燃机燃烧过程与污染物控制(研发高效农用柴油机 SCR 催化剂等)、制冷及低温工程(研制国际首创 - 40℃混合工质喷射制冷机)、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攻关新能源客车混合动力系统),均围绕发动机减排、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共性问题开展核心攻关。实验室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中国一拖等企业合作开发新能源客车、混合动力拖拉机等产品,打破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学术成果丰硕,在《Combustion and Flam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 ESI 高被引;依托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等身份,承办全国性学术论坛,开展企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为河南能源动力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智力保障。
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由河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组建。为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实验室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为宗旨,以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引领,围绕车辆先进动力传动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匹配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和车用发动机节能与代用燃料技术等方面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我省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研发服务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等科研人员45人。近三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48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2件,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52篇。
河南省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高等学校、研究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依托,聚集了一批低速电动车辆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低速电动车辆传动技术、低速电动车辆动力匹配与控制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及能量管理技术及电动拖拉机传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程中心已发展成为集科研、教学、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实体,成为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已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估的能力;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与开发应用的科研队伍;具备了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省低速电动车辆技术水平发展和提高做出了贡献。
河南省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经河南省优化整合后设立。中心依托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建设,聚焦内燃机高效节能与超低排放核心技术攻关,支撑河南省 “十四五” 低碳交通与高效节能装备发展战略。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3人,其中教授8人,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实验师、工程师17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级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工程实验室拥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及大型软件164台套;资产原值6908万元。中心围绕氢内燃机混合气优化、SCR 后处理系统匹配、替代燃料燃烧等方向开展研究,突破氢直喷策略优化、柴油机挤出式 SCR 催化剂等关键技术,开发的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已应用于河柴重工等企业,显著提升动力装置热效率并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依托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单位优势,中心联合行业企业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开发 - 产业应用” 链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科技部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3项,依托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1项。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9项,专利21件。为河南内燃机产业升级与节能减排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河南省风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风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由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隆华科技集团、中航锂电(洛阳)、中原内配、洛阳嘉盛于2022年共建。中心面对国家双碳战略下能源领域的重大变革机遇,积极布局未来,在新能源利用与储能、新型能源系统与热管理技术领域,围绕河南省能源大省和洛阳地区能源装备的产业发展中的能源系统与部件高效化、综合化、智能化等问题,开展风光热储智慧能源系统开发方面等研究,突破风光发电与储能集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热管理与智能控制、低品位热多能源先进热工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相关能源系统装备。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共计15项,申报专利22项,发表论文35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河南科技大学,联合宇通客车等省内优势企业共同组建,于2022年1月由河南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中心聚焦车辆电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系统优化与整车集成、仿真与测试技术等四大领域,建成具有中西部特色、国内领先的智能电动车辆协同创新平台,开发高性价比、高集成度的电动化线控底盘,开发满足不同自动驾驶等级需求的模块化的智能驾驶系统产品,开发公交、物流、环卫、矿山等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形成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河南省中高速大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河南省中高速大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由中国船舶集团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南科技大学携手共建,紧密聚焦船舶内燃机及大功率非道路内燃机的前沿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中心以“高效、清洁、可靠”为研究核心,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战略,持续开展燃烧优化、排放控制和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有力推动动力装备在船舶、工程机械和能源装备等领域的迭代升级。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燃烧理论与新型燃烧模式、关键零部件设计与材料创新、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以及新能源与替代燃料适应性研究等,并积极探索氢能、生物燃料与传统内燃机的深度融合路径。近年来,中心在大功率柴油机排放控制、燃烧过程模拟优化、缸内高压喷射系统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自主品牌大功率内燃机的能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零碳内燃动力技术研究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零碳内燃动力技术研究院士工作站由河南科技大学携手赵华院士团队共同组建,紧抓“双碳”战略重大机遇,积极服务洛阳产业转型升级大局。工作站立足“零碳、智能、融合”三大特色,重点围绕氢、氨等清洁替代燃料在内燃机中的应用展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首个成果转化项目——“兆瓦级氢氨融合绿色智能分布式发电机组”已正式启动。该项目依托龙门实验室、河柴重工、中国一拖等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协同推进,在燃料适应性、关键零部件、耐腐蚀材料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与联合突破。工作站还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空间,加快筹建联合实验室,布局零碳产业园示范区,并积极举办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加速推动零碳动力技术成果落地应用。通过聚力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标志性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工作站将为洛阳打造零碳动力产业集群、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