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院长信箱 | 联系我们
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与特色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方向与特色 >> 正文

学科方向与特色

发布时间:2021-09-17 11:18:21 点击:[]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始建于1961年,1972年起招收本科生,1989年获内燃机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起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并延续至今,2010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招收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含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与储能技术3个专业领域),2014年开始招收发动机方向(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专任教师61人和其他专职人员1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22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原英才引才计划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省杰青、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特聘教授等23人。学科人员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8个省部级学科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科研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制冷学会、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单位,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能源动力和核工程类教指委副主任单位。

拥有国家一流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共享类课程等7个,课程思政样板课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主编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新编教材5部。近5年来,学科具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4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学科依托地域和行业特点,坚持学术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相结合,深度拓展学科学术优势,逐渐形成了校企融合共生的学科发展路线。围绕“双碳目标”,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解决能源动力领域中节能与环保重要科学问题,形成四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方向,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在国内同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部分学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助推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

学科在动力机械及工程(先进农机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领域:面向农机动力高效、智能、绿色低碳重大需求,开展燃烧与排放控制机理、碳中和燃料农机动力系统理论研究。依托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先进农机动力系统及智能控制机理,在农用国四柴油机、柴电混动优化匹配理论方面,突破拖拉机动力系统卡脖子技术,引领中国一拖研发出国内最大马力拖拉机的YTN9/10型柴油机以及首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学科在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质传递协同强化与先进制冷)领域:围绕制冷空调、冷冻冷藏领域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先进制冷循环与优化调控、多相系统热质传递协同强化机理研究。依托2个省级科研平台,提出冷量梯级制备与利用理论,建立多温位热能生产的多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建筑能源系统理论,成果服务建筑冷热源设备转型升级以及绿色节能;突破农特产品专属储藏储运冷链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 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学科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动力理论与风电技术)领域:面向新能源产业中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和电动车辆领域,开展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动力电池集成与能量管理、高效电驱系统的理论研究。在热流控制与热过程管理、高密度电驱动控制方面居国际领先,自主完成电动、混动车辆能量管理与共享平台构建,助力宇通集团率先突破车辆控制核心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学科在能源环境工程(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理论)领域:面向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燃烧学科前沿,开展气液固高效清洁燃烧理论、固废资源化利用机理研究。在能源热化学转化机理与污染物控制、多尺度原位同步辐射燃烧理论计算方面形成特色,率先提出并实现量子化学结合非谐振效应高精度计算燃烧方法,从纳米尺度上揭示燃料在高、低温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生成和演变机制,成果发表在燃烧类国际顶级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年均142项,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85%以上参与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每年资助50%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赴境外开展项目合作,近15%的研究生获评校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

学校、学院制订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学位、质量控制、导师遴选和管理等文件。学科学位点设置有完备的培养方案,研究生第一志愿报录比近3:1,奖、助学金体系完整,覆盖率达100%。近五年,毕业研究生有15.9%选择攻读博士学位,58.7%进入大型国企或行业龙头企业,毕业3-5年后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经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持续优化,逐渐成长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学科高地。